自南漢建國以來,劉備時常與霍、葛、法三人深論兩漢政治製度的得失。
霍峻除了與劉備痛批無能昏君外,也時常思考季漢應當施行什麼樣的政治製度。畢竟季漢雖自語複興漢室,但不代表季漢必須要複行兩漢舊製。
霍峻站在曆史的長河上,可知三國南北朝前承兩漢,後銜隋唐。
在這關鍵的變革時期,華夏正處於曆史上最為混亂的魏晉南北朝,幾百年間世家大族互相登場,各國君侯輪番更替,製度不斷修正,最終誕生出繁榮昌盛的隋唐帝國。
今時三國被南漢北魏所取代,霍峻作為季漢的執政者之一,深知未來曆史發展的潮流,但身處時代洪流中的他,又時常感覺無從下手。
欲用更利於中央集權的科舉製,但無相應的文化土壤。且即便弄出了後世成熟的科舉,通過科舉而入仕的官吏,除了中樞多是無官可任。
為何無官可任?
無他,兩漢時期州郡長官擁有地方人事任命權,如彆駕、主簿、功曹等官職的任命權在長官手上。
因而在朝廷官位有限的情況下,州郡輔官的人事權又被地方長官所掌握,朝廷如果采用科舉製,必然會產生冗官問題,且部分士人也會傾向被州郡征辟,這樣則就形成央地的人才矛盾。
當霍峻明白這點之後,他轉而深思察舉製與科舉製的不同。
然欲深究二者不同,需要仔細去思考下察舉製為何會出現?
漢承秦製,故西漢早期的官吏,來自於西漢初年的軍功集團。當天下承平,軍功集團進入衰老期,無後繼之人。及至武帝時,因軍功集團退出政治舞台,他必須尋找新的一批人才,去擔任官吏,維持帝國的運轉。
這般之下,漢武帝根據文、景二帝遺留的下來的政治傳統,推行察舉製,讓地方郡國推舉出色的人才到中央。故而察舉製的本質,實際是中央向地方要人,郡國向朝廷輸出人才。
中央作為被接受方,人才質量上非常難把控。郡國不僅是人才提供方,同時還是裁判,擁有評價人才好壞的權利。
當太守與大族勾結,那麼則就出現既是裁判者,又是參與者的情況。中央成為受害方,無論人才垃圾與否,他都需要去接受。故而中央為了分彆人才高低,唯有內部自我甄彆,或是懲治郡守
推舉到中央的孝廉到地方任官,必會照顧舉薦他的太守子嗣,或是姻親故舊。幾百年下來,必然如樹枝般分叉開來,從中央盤踞到地方,這便是兩漢門生故吏之現象。
曹氏父子推行的九品中正製,實際上就是新瓶換舊酒,換湯不換藥,且加強了地方士族的話語權。
當司馬懿意識到地方權利膨脹,為了增強中央權利,則就把裁判權弄到中樞。由於缺乏明確的標準,及西晉立國不正,則就形成了盤踞中樞的士族門閥。
科舉製,本質上是讓中央掌控裁判權,自己成為人才的供應方,及人才接受方。削弱地方在人事權上的話語權,阻止出現門生故吏的現象。
為了讓更多人才有官職可任,或是說不讓人才被地方官征辟,中央則要將州郡的人事權剝奪走。當地方官無法任命輔官,人才為了出仕,他們或被動,或主動,從全國流向中樞。
當霍峻想通這些內容時,他猛地發現季漢欲推行這一係列製度,其之難度不亞於一番變法,中央到地方要完成收權、集權,剝奪那些州郡長官的人事、推舉權。
這些所思內容,霍峻不曾告訴過劉、葛二人,不僅是南漢要以北伐為先,且還因製度超前,暫無具體的行政政策。
當然也與霍峻身份有關,他雖兼領錄尚書事,但因大將之故,不敢插手太多尚書台的事。
當劉備欲改孝廉製時,霍峻心思活泛起來,他準備嘗試以陽嘉新製為理由,看能否改良季漢的選官製。
是日,霍峻前往至丞相府,與諸葛亮會麵。
主堂內,二人隔案而坐,侍女奉上茶水。
諸葛亮輕搖羽扇,笑道:“仲邈當為稀客,今登府造訪,想必有要事與亮相商。”
霍峻笑了笑,問道:“孔明,可知陛下欲讓你我整改察舉製乎?”
“略有耳聞!”
諸葛亮沉吟少許,說道:“左雄新製,考茂才、孝廉虛實才乾,觀其才能以分優劣,分類科考,當是為良政。”
“我之意不僅於此!”
霍峻向諸葛亮吐露心聲,說道:“自中漢之末,張角舉黃巾起事,天下州郡握兵持權,視為封君諸侯。董卓亂政之後,群雄割據,幸君上起事,與曹操共平天下。”
“陛下以孔明任丞相,孔明有聰明睿智之才,夙興夜寐,無一日之懈,遂有分都尉掌兵、取司鹽錦鐵等之良政。漢室能有今下之盛,多賴孔明之功。然當下法製,襲承兩漢舊弊。若不興除,恐季漢將重蹈覆轍。”
“昔戰國亂世,秦王以商君變法,遂有秦皇奮六世之餘烈,一統六國,重建寰宇。前漢承秦之舊製,高祖以郡君分治天下;後漢承改前漢舊製,收兵集權於君上。我漢襲而改之,但根本不變。”
“郡君分治國土,上舉賢士,下治士民。峻惶恐時日一長,弊政複起,則國有中漢之弊政。如門生故吏,姻親攀附;或是孝廉無德,茂才無學。孔明是有管、樂之才略,今豈能不正乎?”
聽著霍峻長達數百多字的言語,諸葛亮撫扇蹙眉。
諸葛亮通讀經史,豈能不知兩漢幾百年所產生的弊政。但革除弊政,談何容易?
除了要用威望壓下那些反對的聲音,還要尋找取代這種舊製度的新製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