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禮驚問恩師據何而作此言?
李積答道大非川戰事,我已儘知詳情,且知此戰必敗,不僅因郭待封不聽你調度,擅自行動。天子乃聖明之君,事後亦知此戰必敗之因,是在朝廷,而非在你一帥二將。天子故此不究細過,隻將你三人一齊罷免,便為今後再次量才而用,埋伏張本。
薛仁貴弟子不敏,望恩師詳加開釋。
李積此番大戰,是天子懷憤而發,準備不足,因此罪不在賢契,此理明矣。我鬼穀門用兵,向來是以少克眾,從不在乎兵將多寡,勝負之數,無非全在天時、地利、人和。賢契先在河口大勝,本來已獲先機,但郭待封擅自行動,以致唐軍由勝轉敗。表麵看來,此是主因,其實非也。便是郭待封遵令而行,固守大非嶺不出,此戰亦未可勝也。
薛仁貴聽罷,若有所悟,恭敬問道請恩師詳加指點。
李積說道依我觀之,賢契之敗,其因有三。敗因之一,乃是地利因素,唐軍不善高原作戰,出現嚴重缺氧反應。又水土不服,遍生疾病;更兼在高原長途奔襲,不類於此前在隴西大漠戈壁,極易使騎兵疲憊不堪,戰力削弱。賢契自鄯州河湟穀地出兵,利於騎馳,及至烏海,地勢高出七百丈餘,則現高山反應,不用交戰,已自困矣。況揮軍輕銳倍道,是為高原作戰大忌,賢契犯之,如何當得吐蕃番兵本是高原部民,且以逸待勞?體力消耗過巨,以平原戰法用於高原,不敗而何?
薛仁貴聽罷,惕然心驚,暗自慚愧。
李積繼續說道敗因之二,唐天子以賢契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,便是以一舉占據邏娑為出師之名,戰略意圖顯然有誤。依天子之意,吐蕃占領西域,其國內必然空虛。賢契隻要拿下吐穀渾,便可切斷吐蕃與西域四鎮聯係,進可直搗邏娑,退可奪回龜茲、疏勒、於闐、焉耆。且又先遣阿史那忠,領玉河軍往救於闐;以阿史那都支為匐延都督,以牽製吐蕃兵力。賢契圍魏救趙,批亢搗虛,可謂是穩操勝券上策也。
薛仁貴道然則恩師何以說此是為敗因?
李積道將中原戰術照搬於高原,不知變通,故此勝策轉為敗因。青藏高原地廣人稀,大軍聚則乏糧缺水,散則雖有百萬之眾而無所致用;且高原缺氧,焉有萬裡以襲人之國者?又安西四鎮與烏海相距數千裡之遙,直似兩國之間,唐軍又焉能互相為應者?
薛禮聞此,沉默不言,暗暗點頭。
李積又道敗因其三,不占人和。雖天子欲助吐穀渾複國,奈吐穀渾非但不領此情,反傾向吐蕃,故致我大唐軍孤身奮戰,缺乏內應外援。彼時我大破東、西突厥,及薛延陀、高昌、鐵勒諸國時,是因其內部分裂動亂,部族反其可汗,爭為我大唐向導,故能勝之。吐穀渾與吐蕃雖有滅國之恨,但其部族以吐蕃近而大唐遠,急時不能相救,故不以我為援,反視為敵也。又賢契對手,乃吐蕃第一名將論欽陵,並非無能之輩,且以四十萬之眾應敵唐軍十萬,眾寡亦甚懸殊。且此四十萬眾,吐穀渾約占其半,則是以唐軍為入侵之敵,而非助其複國之盟也。果若如是,則賢契萬裡遠征,以一敵二,豈有勝算哉!
小主,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,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!
薛仁貴聽至此處,回思當時大非川戰況,果如恩師所斷,絲毫不錯。當自己兼道挺進烏海之時,論欽陵果是迅速調遣吐穀渾軍,邀擊郭待封糧草輜重,以斷唐軍後備補給。
想明此節,於是心中豁然開朗,隻覺光風霽月,再無恨怨沉滯。
李積見此,嗬嗬大笑,起身道酒足飯飽,趁此明月在山,我便去也。
說罷大袖飄飄,出林而去。
唐滅高麗之後,設置安東都護府統轄其地,本以薛仁貴為大都護,治理年餘,高麗人悅之,幾忘亡國之痛。但自薛仁貴被調往西域,率軍征伐吐蕃之後,遼東防務一時空虛,於是朝鮮半島及遼東戰火複燃。
先是新羅國忘恩負義,背叛唐朝,開始侵擾唐熊津都督府所轄前百濟舊地。
唐高宗聞而大怒,當即遣使前往半島問罪。新羅王立即服軟,並遣欽鈍角乾、良圖波珍餐為使,入唐謝罪;暗中卻鼓動高句麗遺民在遼東發動叛亂。
高句麗遺民大長鉗牟岑因受新羅蠱惑並資助,於是率眾造反,並立故高麗王高藏外孫安舜為主。
當時唐朝西征吐蕃未還,新羅便利用唐軍暫無暇東顧之機,於唐鹹亨二年攻占泗沘要塞,並在此建立所夫力州,繼而占領前百濟全部領土。
唐高宗聞報,知道非動兵不可,遂派高侃為東州道行軍總管,李謹行為燕山道行軍總管,先往遼東討伐安舜。又遣司平太常伯楊昉駐守安東都護府,綏納高麗亡餘。
安舜大懼,因殺鉗牟岑,然後逃奔新羅。
高侃又名高偘,渤海郡蓨縣(今河北景縣)人,永徽中因生擒突厥車鼻可汗,以功升為安東都護、遼東道大總管,鎮撫高麗,入為左監門衛大將軍,封平原郡公。
此番再次掛帥,討伐高麗遺民叛亂,曆經四年,方才平定。鹹亨二年,高侃破高麗餘眾於安市城;三年在白水山激戰獲勝,並敗新羅援兵。四年閏五月,李謹行於瓠蘆河之西又破高麗,其妻劉氏擐甲帥眾堅守伐奴城,高麗久攻不下退兵,唐軍終於獲勝。
便在高侃東征平叛同年,武皇後生母魯國忠烈夫人楊氏病故。
高宗敕令朝臣文武九品以上,及外命婦並詣宅吊哭。又加贈武後生父武士彠為太尉、太原王,夫人楊氏因而升為王妃。初因武士彠二子武元慶、武元爽皆被武後貶殺,乃以武後長姊韓國夫人之子賀蘭敏之繼嗣,襲封周國公爵,改姓武氏。
武敏之由此深受帝寵,累遷弘文館學士、左散騎常侍、蘭台太史令,與學士李嗣真、吳兢等於蘭台刊正經史,並撰著傳記。因疑胞妹魏國夫人是被武後下毒害死,武後惡之。
武敏之年少貌美,故恃寵多失,曾淫繼嗣庶母太原王妃,又淫太平公主侍女。司衛少卿楊思儉之女天姿國色,高宗及武後皆都同意選為太子妃,亦被武敏之逼而淫之。
至此榮國夫人病卒,武後出大錦瑞,令武敏之造佛像為嗣母追福。
武敏之卻私隱用錦瑞,又在居喪期間脫下衰絰,並召家妓宴樂。武後借此上表,詳述武敏之前後所犯罪惡,請加竄逐。
高宗遂詔命將武敏之配流雷州,複其本姓賀蘭氏。賀蘭敏之行至韶州,以馬鞭自縊而死。與賀蘭敏之素常交遊朝野卿士子弟,因被其牽連獲罪,流配嶺南者甚眾。
鹹亨元年十月,太子率更令張文收卒,遺著有《新樂書》十二卷。
張文收乃貝州武城人,張文瓘從父弟也。錄善音律,曾博采群言及考曆代沿革,裁竹為十二律吹之,儘備旋宮之義。太宗時與太常少卿祖孝孫參定雅樂,行用於世。
太樂有十二古鐘,隋惟用七鐘,另五鐘設而不擊,俗稱啞鐘。張文收吹律調之,十二鐘皆能為用,以功授協律郎。
因謂《大唐雅樂》之製不備,與起居郎呂才考正律呂,葉其聲音,樂曲遂備。
鹹亨二年四月,唐高宗除授西突厥阿史那都支,為左驍衛大將軍,兼匐延都督,以安集西突厥五咄陸之眾。
阿史那都支原為西突厥可汗遣往處木昆部監國吐屯,唐將蘇海政討龜茲時,冤殺興昔亡可汗阿史那彌射,都支遂與李遮匐率眾歸附吐蕃。
此時唐高宗為羈縻西突厥五咄陸部眾,故授都支以重職。
鏡頭轉換,按下大唐,再說朝鮮半島局勢。
畫外音百濟、高句麗相繼滅亡,唐朝與新羅矛盾迅速浮上水麵。當時百濟故地是為唐朝熊津都督府,都督扶餘隆尚未赴任,由長史難汗、司馬禰軍等百濟遺臣留守,並駐有唐朝軍隊。新羅占領爾禮城等部分百濟城池,熊津都督府希望唐朝出麵,命新羅歸還這些土地。新羅文武王見此,一麵派金欽純、金良圖入唐“謝罪”,一麵則收容高句麗王族安舜、高延武及其四千戶高句麗遺民,又派薛烏儒與高延武各率精兵一萬,援助高句麗叛黨鉗牟岑,甚至打過鴨綠江。又釋放倭國俘虜,頻繁遣使與倭國往來,以為外援。
鹹亨三年九月,文武王第二次遣使入唐謝罪,並送還禰軍等熊津都督府官員,以及唐軍俘虜。鹹亨四年五月,高句麗叛軍於被高侃、李謹行剿滅,新羅援軍及高句麗叛軍餘部逃回新羅。文武王對此憂心忡忡,然後加強西海岸及北部邊境防範。
本小章還未完,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!
高侃、李謹行擊敗高句麗叛軍,迫使新羅文武王金法敏對唐朝采取守勢,由是兩國雖然矛盾已經公開,但亦進入相對和平相處時期。
因此唐朝得以全力應付西北及西南諸地,先行去除後顧之憂,然後用兵東北。
鏡頭轉換,按下遼東,複說劍南。
時有劍南道昆明諸蠻,以西洱河為境,自武德中遣使入貢,後歲與牂牁使者偕來。總章三年,唐高宗在此地置祿州及湯望州,派官吏以治。
鹹亨三年春,姚州永昌蠻民起事。唐高宗以太子右衛副率梁積壽為姚州道行軍總管,發梁、益等十八州兵,更募五千三百人,前往討伐。
蠻民以和舍、設蒙儉為首領,連營布陣,踞險揚兵,馬步軍二十餘萬,抵抗唐兵。
梁積壽遣中郎將令狐智通率兵擋其步陣,臨源府果毅馬仁靜勒兵九百斷其伏軍;又遣銀州刺史李大誌率騎兵擊其馬軍,以嶲州都督府長史、行軍司馬梁待辟率步卒三千絕其退路。親率行軍長史韓餘慶等將,以中軍長驅直進。
於是直入賊巢,殺叛蠻七千餘人,獲馬五千餘匹,生俘和舍等人,唯蒙儉脫身得逃。
由是昆明蠻十四姓二萬三千戶內附,唐廷在此複置殷、敦、總三州;其後又置盤、麻等四十一州,皆以諸蠻首領為刺史。
鏡頭轉換,按下劍南,複說吐蕃。
唐軍敗於大非川,吐穀渾由此複國無望。唐廷遂於鹹亨三年二月,徙居涼州南山吐穀渾諾曷缽部於鄯州浩亶水(今青海大通河)之南。
然鄯州地狹,鄰近吐蕃,吐穀渾畏懼吐蕃來擾,不安其居。
因此唐廷又徙吐穀渾於靈州鳴沙縣(今寧夏靈武),置安樂及長樂二州,安置諸部遊民,以可汗諾曷缽。吐穀渾由此融入各族,故地皆歸吐蕃。
吐蕃雖在大非川獲勝,猶懼唐朝懷恨報複,遂遣大臣仲琮來唐入貢。
仲琮少時便在長安作為人質,曾入朝詣太學讀書,頗曉漢族文字。高宗賜宴,甚優禮之,便於席間問道吐蕃今之讚普,孰與其祖鬆讚乾公為賢?
仲琮奏道今之讚普,就雄勇果斷而言,不及其祖;然勤於聽理,下不敢欺,亦是令主。吐蕃土風寒苦,物產貧薄,邏娑川唯有楊柳,更無草木。烏海之南,盛夏猶有積雪。讚府春夏逐水草而居,秋冬始入城隍,但施廬帳,又無屋宇,文物器用,不及中夏萬分之一。但其國法嚴整,上下齊力,議事自下而起,凡事利於民乃行,所以國祚能持久。
高宗責問道然則吐蕃向為天朝附庸,前番擅自興兵吞滅吐穀渾。又敗天朝大軍於大非川,寇逼涼州之事,是何理耶!
仲琮從容答道下臣僅奉命朝貢而已,不曉軍旅之事。
高宗以為仲琮並非執權之臣,來朝又非為乞和,故隻遣都水使者黃仁素往吐蕃報聘;黃仁素竟不得吐蕃國中情實而還。
鹹亨三年秋八月,許敬宗病卒,終年八十一歲。
字幕許敬宗,字延族,杭州新城人,幼善屬文,隋舉秀才,為通事舍人。
隋亡之後,許敬宗入唐。曆任漣州彆駕、秦府學士、著作郎,中書舍人、給事中。以修武德、貞觀實錄之功,封檢校黃門侍郎。
太宗伐高麗時,許敬宗以太子右庶子參掌機要;又為檢校中書侍郎,馬前草詔,文采飛揚,由是專掌誥命。高宗即位,遷禮部尚書、入衛尉卿、加弘文館學士。
因助立武後,深得高宗、武後信任,曆任侍中、中書令、太子少師、同東西台三品,進封郡公。任遇之重,當朝莫比。
然其誣構大臣,謀逐長孫無忌,褚遂良等,又監修國史時記事阿曲,貪財受賂,好色無度,棄長子於荒徼,嫁少女於荒蠻,及死為人不恥,議諡曰繆,後改曰恭。
秋九月癸卯,天子詔徙沛王李賢為雍王。
冬十月己未,高宗東巡洛陽,詔命太子李弘監國。時遇關中大旱,軍民饑乏,太子李弘見廊下兵士食物中隻有榆皮蓬實,遂命家令寺給賜糧米,使其足食。
當時左、右庶子戴至德、張文瓘、蕭德昭同為東宮輔弼,因太子身體多病,故此庶政皆都決於戴至德等三人。
李弘又巡內宮,於冷宮中見到義陽公主與宣城公主,其生母是為蕭淑妃,因得罪自己生母武後而被黜殺。於是方知兩位公主一直被幽禁宮中,年長而不得婚。
太子李弘十分震驚,上書請求允許兩位異母姊出嫁,並請將沙苑之地分給貧窮之人。
高宗讚其仁德,當即準許。
便當此時,大將蘇定方弟子、洮州道行軍大總管裴行儉駐軍於代州陘口,鎮守北邊。因恐其突厥再度複興,遂施反間之計,使突厥兩部首領阿史那伏念與德溫傅浸相猜貳,互為攻擊。伏念由此反唐,留妻子輜重於金牙山,以輕騎襲擊唐左金吾將軍曹懷舜。(本集完)
喜歡華夏真相集請大家收藏101novel.com華夏真相集101novel.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