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認真負責的,但更多都是敷衍了事,忙於自己的科舉。
照本宣科的讀幾遍,就算完成了任務,想要講解得加錢。
廉價教育,很快變成奢侈品,超越了民眾負擔極限。
社學製度逐漸變得名存實亡,取而代之的是私塾興起。
在這一過程中,士紳集團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。
畢竟,全民教育實在是太恐怖了。
蛋糕一共就這麼大,所有人都加入競爭,如何能夠保證自家子弟能夠脫穎而出。
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,他們必須想辦法抬高受教育的門檻,把更多的人攔在外麵。
光這些還不夠保險,為了保障子孫後代取得更大的優勢,書院利益同盟應運而生。
那些傳承多代,進士不絕的文人家族,就是新規則的受益者。
如果剖析每一科進士的出身,就會發現文人世家出身的進士占比,一直處於持續上升狀態。
當然,進士名額有限,想要走這條捷徑,也沒有那麼容易。
光在圈子裡不夠,自身學識也要達到平均水準,不能被人一眼看出是水貨。
滿足這些條件,就可以得到主考官們略微照顧。
如果父輩是朝中大員,又滿足以上條件,那麼基本上就穩了。
即便是一次失敗的嘗試,還是締造了封建王朝的最高識字率。
許多半文盲,都是靠著父輩口口相傳,識得了幾個大字。
軍中基層將領的知識,並不是靠父輩傳授,主要還是源於前麵的掃盲教育。
不過錯過了最佳年紀,學習速度確實慢。
哪怕有升職加薪的誘惑,大家的知識水平,也僅限於能認識一些常用字。
“大人,全部都要背麼?
那些上了年紀的將領,要不放寬一下條件。
這本《經濟作物種植手冊》,直接帶他們去田間地頭學習,效率還會更高一些。”
蘭林傑委婉的勸說道。
讓他這樣的讀書人學習,自然沒什麼難度。
畢竟,兩本書看起來厚,其實字數並不多。
站在實用的角度上,隻要能夠記住大致意思,並不需要原封不動的背誦下來。
“軍紀必須背下來,《經濟作物種植手冊》可以變通一下。
內容都是大白話,學習起來沒有難度。
放寬條件就不必了,營中最年長的也就三十來歲,尚未到回家抱孫子的年紀。
想要提高衛所的收入,推廣經濟作物是必然的,他們都是具體執行者。
如果一無所知,到時候容易出亂子。”
李牧想了想說道。
外行領導內行,很容易誕生奇葩命令。
哪怕要安排有種植經驗的老農做技術指導,下麵的將領也必須知道基礎常識。
現在的學習,隻是一個開始。
如果不出意外的話,未來他們還要學習的農業、畜牧業知識更多。
不光是為了發展衛所經濟,同樣也是做給外界看的。
推廣農業技術,這是符合時代主流的,大家不會覺得奇怪。
倘若衛所士兵完全脫產,那就擺明在告訴外界,他擁兵自重了。
光廣西地區的衛所,在編兵馬就有八萬多人,若是廣東的衛所也補齊了編製,那就是十幾萬大軍。
這麼多部隊,肯定要去積極種田,才能讓大家放心。
在種地的基礎上,再去搞搞副業,發展一下其他產業大家也隻會覺得他會經營。
再搗鼓兩鎮募兵出來,放在明麵上吸引外界的注意力,計劃就完美了。
……
成都府。
“巡撫大人,大事不好!”
“前線傳來急報,十天前重慶地區發生民變。
亂民殺死了重慶知府,帶著城池投降了叛軍。
猝不及防之下,增援重慶的部隊損失慘重,自王指揮使以下數十名將領殉國,重慶府淪陷了!”
收到這個消息,路俊良的臉上一下子黑了起來。
雖然在瞿塘關失守後,他就做好了重慶淪陷的思想準備,可這一切來的還是太快。
為了增援重慶府,他可是先後派出了三萬大軍,結果全成了敵人的戰績。
“十天前的消息,為何現在才傳回來?”
路俊良的質問,無人能夠回答。
負責送信的小兵,人家隻是聽令行事。
上報的內容,都是上麵讓這麼說的,真實的作戰經過信使根本不知道。
戰報修飾美化了多少,誰也說不清楚。
唯一可以確定的是——重慶府確實丟了。
“巡撫大人,不用為難下麵的人了。
這些事情,不是幾個小兵能知道的。
重慶淪陷,川東地區陷入戰火中。
光省內的大軍,要剿滅這股叛軍,幾乎是不可能的。
當務之急是趕緊上報朝廷,請陛下派出援兵增援。”
布政使李永良開口打破了僵局。
作為天府之國,四川的財政還是相對不錯的,隻是承擔的壓力也大。
除了滿足自身開銷外,還要向雲貴、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、朵甘行都指揮使司、哈密衛等地提供錢糧支援。
在大虞朝扮演的角色,就是一個奶媽。
四川一旦發生意外,就連帶著整個大西南地區,一起跟著失控。
就連西北地區,也要受到不小的衝擊。
論起對帝國的影響,肯定趕不上江南地區。
可是論起麻煩程度,卻更勝於江南。
畢竟,江南地區的叛軍雖然鬨的大,但隻要平定了叛亂,很快就可以恢複過來。
四川一旦淪陷,就會連帶雲貴、藏地、西域,一起出現問題。
單純從疆域麵積上看,大虞地圖瞬間少了一半。
最麻煩的是這些地方處理起來麻煩,一旦用兵就會曠日持久,不是短時間內能夠結束的。
以大虞目前的狀況,一旦出現最糟糕的局麵,根本無力應付。
未來史書上,他們就是導致帝國疆土淪陷的反麵教材。
“現在也隻能如此了!”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