彆駕沮授諫言道:
“兵起連年,百姓疲弊,倉廩無積,不可複興大軍。”
“宜先遣人獻捷天子,若不得通,乃表稱曹劉隔我王路,然後提兵屯黎陽。”
“更於河內增益舟楫,繕置軍器,分遣精兵,屯紮邊鄙。”
“三年之中,大事可定也。”
在征剿公孫瓚的戰事中,袁軍並未繳獲多少戰利品。
而易京本身又是根難啃的骨頭,故袁營此次北上幽州,著實消耗不小。
沮授建議先屯兵駐紮在黎陽等地,防備曹劉來攻。
河北這邊作舟船,修器械,逐步經營河南之地。
審配、郭圖卻出言反對道:
“兵書之法,十圍五攻,敵則能戰。”
“今以明公之神武,跨河朔之強眾,以伐曹劉。”
“譬若覆手之功也,實不難收。”
“今不時取,後難圖也。”
審配、郭圖都認為,征伐公孫瓚雖然使河北損耗不小。
但袁神畢竟家大業大,即便如此,軍力、糧秣依舊遠勝於河南。
現在南下,擊敗曹劉易如反掌。
要是等曹劉從淮南的戰事中緩過來,並將之吞並消化,那河北相較於河南的優勢又還能剩多少呢?
“……哈哈哈。”
大笑之人乃謀士田豐也,隻見他一捋胡須,闊步出來。
“審公、郭公之言,並不妥當。”
“曹操、劉備俱是英雄豪傑,善於用兵,變化無方。”
“河南之眾雖少,然實未可輕。”
“今不若以久持之。”
田豐亦讚成沮授提出的緩圖河南的建議。
“大將軍據山河之故,擁四州之眾,外結英雄,內脩農戰。”
“又有烏桓、鮮卑部眾為我附庸,何以憂曹劉進展?”
“我等隻需簡其精銳,然後分化奇兵,乘虛迭出,以擾河南。”
“河南之民,若救右則,擊其左,救左則,擊其右。”
“使曹、劉疲於奔命,民不得安業。”
“誠如是,則我未勞而彼已困。”
“不及二年,河南之地可坐克也。”
“願大將軍明察之!”
田豐在沮授主張先生產舟船、器械的基礎上,進一步提出對外方針。
河南打不打?
打!
但是不跟曹、劉全麵開戰。
隻派出奇兵,分化部眾,襲擾河南邊地郡縣。
然他們沒法兒安心生產,咱們就可以坐享其成了。
這也能順帶解決,袁紹擔心河南之地發育過快,追上或縮短與河北之間的差距的擔憂。
“謬言!謬言也!”
審配腳掌跺地,連連道:
“田公此言,實在誤人子弟。”
“今我河北強盛,興兵討伐河南,易如反掌,又何必遷延日月?”
哈哈哈……
此次發笑之人,乃彆駕沮授也。
“夫製勝之策,不在強盛。”
“蓋救敵誅暴,謂之義兵。”
“恃眾憑強,謂之驕兵。”
“兵義無敵,驕者必滅。”
“曹操、劉備迎天子安宮陳地,天下歸心。”
“今若舉兵南向,於義先違。”
“且廟算之策,不在強弱。”
“河南發令既行,士族精練,並非公孫瓚坐困守之圍者相同。”
“今棄萬安之術,廢獻捷良策,而興無名之兵,竊為明公懼之。”
沮授越說越激動,逐漸紅了脖子。
他與田豐的性格,都屬於是剛而犯上。
不太注意關照領導的麵子。
尤其如今的袁紹已經不太愛聽忤逆的話語。
沮授此話不僅在意識形態上暴漲他人誌氣,還在戰術層麵上矮化了自家集團。
這讓一向自負的袁紹大是不滿。
郭圖乘勢言道:
“沮別駕此言,實在漲他人誌氣,滅自家威風。”
“武王伐紂,謂之為不義。”
“況兵加河南,何雲無名?”
“且大將軍健卒精勇,將士思奮。”
“今不及時早定大業,所謂‘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’。”
“此越之所以霸,吳之所以滅也。”
“彆駕此計,在於持牢,而非見時知幾之變也。”
兩派雖然都不反對此時與河南開戰,但戰法卻有所不同。
郭圖、審配都是速戰派的,在河南戰事中主張速戰速決,直接舉國動員,全麵開戰,一舉拿下整個河南。
沮授、田豐則是消耗派,主張用河北的雄厚的家底兒,去跟河南拚消耗,逐步蠶食南方領土。
兩派爭持不下,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速戰與消耗的爭論在來。
袁紹見眾人爭論穩定,一時也躊躇不決。
忽有人報許攸、荀諶自外而入。
袁紹喜道:
“此二人多有見識,必有真知灼見,且看如何主張。”
遂命二人入內,許攸、荀諶施禮已畢。
袁紹這才將適才討論之事,告訴了二人,然後征詢二人意見。
袁氏現在要動兵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了。
隻是到底是舉國動員,還是拚消耗,慢慢蠶食河南,這是一個問題。
二人齊聲應道:
“明公以眾克寡,以強攻弱,討漢賊以扶王室,起兵是也。”
“又何必俄延時日?”
袁紹聞言大喜,“汝二人所見,正合我心。”
沒錯,在袁紹心目中,他更傾向於全麵開戰。
一是因為袁紹確實飄了,沒將河南放在眼裡。
二還是出於對河南發育過快的擔憂,害怕河北、河南兩地生產力差距的縮小,會使得將來更加難打。
三其實是最重要的一點。
袁紹今年已經五十了,五十在古代是知天命的年紀,意思是該入土了。
尤其漢末的平均壽命也就五十歲左右。
等於袁紹再不統一天下,留給他的時間就真的不多了。
並且袁紹此時的身體已經出現問題了。
曆史上的袁紹在官渡之戰後,過了兩年就病死了。
官渡戰敗,固然有對袁紹打擊的影響。
但你仔細翻閱史書就會發現一個端倪,
袁紹本人是有勇武的,不論是十常侍亂政,還是董卓進京,俱有袁紹個人武勇的體現。
包括後來征討黑山賊,袁紹也是帶兵殺穿整座黑山。
界橋之戰時,袁紹更是親自率兵突圍。
然而一直到了官渡之戰,袁紹雖然親征,卻並未有自己帶兵的任何記載。
就連烏巢這樣的危機時刻,袁紹都沒有親自帶兵去救。
這也能從側麵說明,袁紹此時的身體肯定已經大不如前了。
所以袁紹迫切希望,快速統一天下。
“……善。”
袁紹抓準時機,不想再耽誤了,即拍案而起,大聲道:
“我意已決,諸公不必再議。”
“河南戰事,刻不容緩。”
“陳記室何在?”
話音方落,群臣之中走出一人。
眾視之,乃建安七子之一,記室陳琳也。
“今孤以大義伐賊,須數河南之惡。”
“然後馳檄各郡,聲罪致討,方可名正言順。”
“即命汝撰寫討賊檄文,孤大軍出征前,須傳檄各處。”
喏~
陳琳躬身領命。
隨後,袁紹命審配、逄紀為統軍。
田豐、荀諶、許攸為謀士。
顏良、文醜為先鋒將軍,各領兵五千,進駐黎陽。
然後命張郃、淳於瓊為中護軍,於軍中聽候調用。
袁紹親領十五萬大軍,望黎陽進發。
很多人好奇袁紹到底有多強大,又到底能動員出多少兵馬。
《三國演義》這本,一提到兵馬人數,就各種誇大,動輒幾十萬、上百萬人。
但唯獨在官渡之戰時,老羅沒有誇大人數。
袁紹是真的有三十萬大軍,並且這隻是保守估計,而且不是把後勤民夫算進去的那種。
三十萬大軍,就是三十萬可戰之兵。
若單論戰事規模,後來赤壁之戰、夷陵之戰都算是小打小鬨了。
首先史書原話說的就是袁紹,“眾數十萬。”
如果你覺得這隻是號稱的話,接下來的一句話是,
——“簡精卒十萬,騎萬匹,將攻許。”
這裡是直接明確寫出了袁紹在前線派出的具體人數,精兵十萬人,還有一萬騎兵。
要知道,袁紹再是後顧無憂,也不可能一點兒人不守家。
青、幽、並、冀四州各處郡縣,都是有人馬駐守的。
就像曹操官渡之戰時出動了兩、三萬人,但不代表人家隻能拉出這麼多人。
他還得留人防劉表、孫策、馬騰、甚至是臧霸。
各類史書都能證明袁紹在官渡之戰時,兵馬極多。
《獻帝起居注》記載,“凡斬首七萬餘級,輜重財物巨億。”
《漢紀》記載,“殺紹卒凡八萬人。”
《後漢書》記載,“餘眾偽降,曹操儘坑之,前後所殺八萬人。”
這些史料都能佐證袁紹僅在前線的兵馬,就在十萬以上。
另一個能佐證袁紹兵馬人數的,則是冀州的人口潛力。
按史書記載,曹操在拿下冀州後,激動地對崔琰說,
——“昨案戶籍,可得三十萬眾,故為大州也。”
意思就是說曹操能夠在冀州征得三十萬兵。
當然,這並不說袁紹一定要征用這麼多人去打仗,但卻說明袁紹集團有能動員這麼多兵馬的軍事潛力。
以上僅是冀州所能動員的兵馬。
如果再算上青、幽、並三州之兵,說袁紹有兵數十萬絕不是危言聳聽。
並州刺史是袁紹的外甥高乾,按史書記載叫,
——“並州左有恒山之險,右有大河之固,帶甲五萬,北阻強胡。”
保守估計,高乾手中也是有五萬常備兵的。
當然,這五萬人裡麵,肯定也包含烏桓、南匈奴等各部的胡人雇傭兵。
袁紹的長子袁譚控製青州,也是徐州首要麵對的大敵。
考慮到親兒子身份,以及青州的人口在並州之上,袁譚手上的兵力肯定是不會遜色高乾多少的。
至於袁熙,則控製公孫瓚覆滅後的幽州。
史書雖未明確記載袁熙有多少人馬,但也能從史料中捕捉到一些細節。
比如後來張南、焦觸反叛時,驅率了諸郡太守令長,整合了幽州的兵力。
整合後的兵力是,“陳兵數萬,殺白馬盟。”
“數萬兵”按最保守的估計,也該有兩到三萬人。
綜上,巔峰時期的袁神,說自己能動員三十萬兵馬是真的一點兒沒有吹牛。
隻不過袁紹沒必要動用這麼多人,但他保持十五萬的常備兵,是沒有任何問題的。
其實十五萬的推測,都已經很保守了。
因為僅官渡前線就明確記載袁紹出動了十一萬人。
但袁紹陣營是直接控製了整個黃河北岸,僅汲縣、獲嘉兩縣就有大小將領二十餘人,三十多個駐地。
十五萬常備兵,一點不誇張。
總之,袁紹已拍案決定,動員十五萬大軍,發往前線。
正式向河南曹操、劉備宣戰!
同時,陳琳領命草檄之後,援筆立就。
《討賊檄文》很快寫好。
袁紹看完後,大喜過望,盛讚陳琳才華的同時。
即命人將此檄遍行各地州郡,並於各處關津隘口張掛。
檄文傳至潁川許縣,時曹操方患頭風,臥病在床不能起。
左右將此檄傳進,曹洪在側,不欲使人進檄文。
然曹操直欲觀之,命人將之拿來。
但見到文章中寫到的,“操贅閹遺醜,本無懿德,票狡鋒協,好亂樂禍。”時,不覺毛骨悚然,出了一身冷汗。
反倒使頭風好了,從床上一躍而起,顧謂曹洪問道:
“此微何人所作?”
曹洪回答說:
“聞是陳琳之筆。”
曹操撫須大笑:
“有文事者,必須以武略濟之。”
“陳琳文事雖佳,其如袁紹武略之不足何。”
又將檄文拿在手中,反複觀看。
“文中提到劉備,說他是賣席舍兒,未聞劉備作何感想?”
曹洪不敢回答,隻是暗歎這檄文把曹操、劉備俱是罵的狗血淋頭,也不知曹操為何還能笑得出來。
曹操再看,文中提到,
——“得操首者,封五千戶侯,賞錢五千萬。”
——“得備首者,封八千戶侯,賞錢八千萬。”
遂又忍不住對曹洪慨歎道:
“吾這般好頭,何以不如劉備值錢耶?”
……
(感謝群友淺野瞳兄弟製作,此為河南、河北大戰之前的勢力分布草圖)
(僅供參考,勿糾細節)
(本來是想把東胡人、鮮卑人,小月氏等部落一並畫出來,但奈何技術有限,目前隻能畫出中原勢力,望兄弟們海涵)
 本章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