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他覺得不合理,楊雄,房玄齡他們卻覺得很合理。
因為托胡海和阿史那缽苾不同。
阿史那缽苾縱然出身高貴,但說到底,他也隻是一個沒有任何實權的少年而已。
可托胡海不一樣。
他是突厥的大部落首領,身為首領,他肯定明白,他若不臣服,他的族人會是何種下場?
這才是楊廣不給他許諾的原因,因為族人的安危,就是最好的許諾。
“嗯,很好。”
“既然你已選擇臣服,那咱就說說接下來的戰事吧。”
楊廣滿意笑笑,然後才對著楊雄他們問:“眾位愛卿以為,咱和突厥之間的戰事,該當如何?”
“回稟陛下,臣覺得,既然阿史那缽苾和托胡海已經臣服,咱完全可以利用他們,讓突厥內亂,從而阻止突厥南下。”
楊雄沒說話,房玄齡卻走了出來說道。
“陛下,臣也覺得玄齡此法不錯。”
就連杜如晦也跟著附和。
但觀王楊雄卻忽然道:“陛下,臣覺得沒必要。”
“既然突厥想戰,那咱就陪他們戰。”
“總歸咱手上還有五十萬大軍,況且陛下也已經回返。”
“既然陛下都回來了,咱們還用的著和他們耍心眼嗎?”
楊雄是了解楊廣的,比在場所有人都了解。
故此他很清楚,楊廣肯定想戰。
因為這本就是一位,隻要你敢犯我邊境,我便將你亡國滅種的鐵血皇帝。
麵對如此皇帝,楊雄覺得,他的法子最合適。
果然,就在他如此想時,楊廣也已經大笑道:“哈哈哈,還是族兄知朕啊。”
“依朕所見,戰。”
“既然他突厥想戰,那咱就奉陪到底。”
“不過即便戰,也不能硬戰。”
“他們突厥可以不在乎士卒之性命,我大隋不能。”
“故此朕準備,先全麵防禦,待高句麗戰事結束,讓太子和李靖一起揮師西進,一百五十萬大軍,一戰覆滅了整個突厥草原。”
“屆時,東突厥也好,西突厥也罷,讓他們悉數納入我大隋版圖。”
“各位以為如何?”
“如此倒也可行,隻是這樣的話,會不會讓陛下落得個窮兵黷武之名聲?”
房玄齡他們思索了下,然後房玄齡才擔心詢問。
“就是啊陛下,咱們到處都在征戰,這恐怕對您名聲有損吧?”
杜如晦他們也跟著頷首,就連觀王楊雄,這次也沒反對。
畢竟曆朝曆代,對這種動不動就喜歡征伐的皇帝,評價可都不高。
就連秦皇漢武,也經常被人說是窮兵黷武。
就更不要說其他皇帝了。
“管他呢?朕隻活當世。”
“至於朕死後,那就不是朕該操心的事了。”
“此事就這麼定了,阿史那缽苾和托胡海就先返回突厥,暫時做個內應吧。”
“其他事,咱們三日後朝會再議。”
但楊廣卻一笑說道,聽的楊雄他們也很無奈,然後楊雄才頷首說:“行,那就依陛下所言。”
“隻是陛下,您是否該冊封太子了?”
“正好趁著三皇子不在,咱將他冊封了,如此一來,最多也就是他一人不知他的身份罷了。”
“這滿朝文武和天下百姓,也都能安心了。”
楊雄其實早就在琢磨此事了,隻是皇帝沒回來,他也沒辦法。
但現在既然皇帝回來了,他肯定得建議一下了。
甚至就連房玄齡他們,聽到這也都眼前一亮說:“對啊陛下,趁著三皇子不在,趕緊冊封太子。”
“總歸現在朝中,知曉三皇子存在的文武大臣也有不少,完全可以冊封了。”
若說楊雄隻是建議的話,那麼房玄齡他們,可就是熱切期盼了。
畢竟他們才是太子黨,是太子心腹。
既然是心腹,他們肯定想讓楊安的太子之名,落到實處。
“冊封太子?”
“這倒也確實是個機會,隻是這麼大的事,太子不露麵合適嗎?”
“而且還有太子印璽寶冊要接,他不在,誰來接?”
但楊廣卻有些遲疑了。
他倒是不反對現在冊封楊安為太子,甚至他也覺得這是個機會。
可關鍵就在於,楊安本人不在,太子的印璽寶冊沒人接呀?
“這有甚不合適的?”
可房玄齡他們卻一笑,然後房玄齡才解釋說:“三皇子為國征戰,這本就屬於特殊情況,無可厚非。”
“至於說太子印璽寶冊沒人接這事?”
“臣以為,可以讓人代接,陛下覺得呢??”
(冊封太子,一般來說確實需要本人在場,但特殊情況也可不用,隻要有人代接印璽就行,比如明憲宗,唐肅宗,還有漢朝幾位幼年就被冊封的太子,都是他人代替的,這些咱是查了資料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