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淘在功課上也遇到了難題,他所遇到的是語文中的作文,進入高中作文的考試已經從記敘文轉向議論文。語文老師是個剛畢業的女孩子,比李濤大不幾歲,姓吳,稱不上漂亮,但很性感,看來是還沒有從大學的氣息裡解脫,濃裝華衣,屁股翹翹的,走起路來腿夾的很緊,仿佛下麵夾著男人的東西似的,一雙眼睛流光閃爍,充滿挑逗,站在講台上往下一掃,把班裡那些青春欲動的小夥子弄的臉紅一片。不過她倒是文史的一把好手,講起課來,引經據典,收放自如,一派洋洋灑灑,讓人流連忘返,沉醉不知歸路。正因為如此,班級的男生對她的課熱情很高,李濤更是如此,為了能在她的麵前表現一翻,李濤可真拿出了拚命三郎的勁,一個月的時間把中國全史通讀,文史本來是不分家的,這樣以來,李濤的寫作水平有了質的提高,關鍵是他有了豐富的素材了。終於一篇“用人不能求全責備”的議論文讓她折服了,內容是這樣的:
“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,人總是優點與缺點並存的。恃才傲物,常常是大多人容易犯的錯誤。有大才能的人,往往不拘小節;有特殊才能的人,往往有著怪異的癖好和習慣。才能越高,他的缺點就容易暴露得越充分。“有高世之才,必有負俗之累”,對於人才不可求全責備,有高山必有深穀,應該力求用其所長,避其所短。
既然人無完人,那麼領導在用人時就不能苛求,正如古人所說那樣“水至清則無魚,人至察則無徒”。
求全責備是用人的大忌。求全責備是對人要求過於嚴,企圖‘完美’,容不得半點缺陷,見人一‘短’,就不及其餘,橫加指責,不予任用。求全責備的用人態度,它壓抑著人的工作積極性,阻礙人的智能的充分發揮,它使人謹小慎微,不思進取,阻礙人的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力的發揮;它使工作人員缺乏活力,“死水一潭”,缺乏競爭能力和應變能力;它造成人才,特彆是優秀人才的極大浪費,因為任何人總有短處,甚至是有錯誤的,必然會受到求全責備的種種非難,因而使很多人難以得到任用。
三國時,諸葛亮足智多謀,但惟獨在用人方麵存在著“端嚴精密”的偏見,他用人‘至察’,求全責備。正如後人評價他時說“明察則有短而必見,端方則有瑕而不容”。他用人總是‘察之密,待之嚴’,要求人皆完人;而對一些確有特長,又有棱角的雄才,往往因小棄大,見其瑕而不重其玉,結果使其‘無以自全而或見棄’,有時雖被勉強收錄,而‘固不任之’。例如魏延‘長於計謀’,而諸葛亮總抓住他‘不肯人下’的缺點,將其雄才大略看作是‘急噪冒進’,始終用而不信;劉封本是一員勇猛武將,諸葛亮卻認為是‘剛猛難則’,勸劉備因其上庸之敗趁機除之;馬謖原是一位長短兼有的人才,諸葛亮先是作戰中對其用之不當,而後以丟失街亭將其斬首。正因為對人求全責備,處之極端,以至臨終前將少才寡,正應了‘至察無徒’之斷。與其相反,齊桓公不僅對與人爭利,作戰逃跑後而又懷有箭殺之仇的管仲都不記前仇,堅持用其長,委以重任,而使管仲竭心儘力,終有齊國‘九合諸侯,一統天下’,稱雄一時。
縱觀曆史,凡用人求全責備皆不得成事,而‘貴適用,勿苛求’的皆有奇勳。“
“寫的的確是好文章,可見李濤同學真的是在議論文的寫作上下工夫了,不愧是我們縣中招的狀元,這樣深厚的文化底蘊不是一朝一夕的積累,是常時間學習的結果,不積窪步無以致千裡,同學們要記著,多看一些史事和事例,多背一些名言警句,我相信最終會寫出象李濤這樣的美文,要激起自己寫作的興趣,象男人熱愛美女一樣,要象初戀的情人一般,知道嗎?”
“不知道,”下麵的男生叫了起來。
她也感覺到自己的比喻不當趕緊說:“至少現在你們不能那樣想,可是能把文章寫好,進入大學就是自由了,好了,下課,李濤你中午到我那裡一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