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碩都被自己的想法驚住了。
飛碟狀的引力飛船,中心是類似於氫彈的能源裝置,就可以源源不斷的提供電力。
這樣的飛行器,幾十年時間都不需要補充能源,就像是核動力飛行器一樣,而且是沒有汙染的。
無論是技術還是功能來說,都已經非常完美了。
如果站在局外的角度考慮一下,想法似乎是太超前了,簡直就像是科學幻想,而不是現實應該存在的技術。
“但是,有可能實現啊……”
在剛結束的會議上,不少的學者說起源點論的同時,也談到了遲遲沒有技術突破的核聚變問題。
核聚變,最主要解決的就是反應控製問題。
針對這個問題,張碩其實是有解決思路的,他和學者們談起的時候也簡單說了一下。
核聚變的控製,主要難點就在於指數級爆發式的反應。
因為爆發式反應太過於強烈,一些外部乾涉手段包括磁場控製、活躍粒子控製,難度都是非常高的,隻要反應強度高一些,超過設備的臨界控製能力,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。
解決思路,是反應內在進行粒子活躍度乾涉。
具體方法就是在核聚變反應的內部,增加某種調節材料,調節材料會在外在磁場的影響下和強力產生關聯,再通過粒子和粒子的近距離接觸,來影響活躍度更高的反應粒子,從而達到控製反應速度的目的。
調節材料的‘調節’,並不是以外在場力的方式進行乾涉,實際上,也不存在大範圍的‘強力影響場’。
調節材料也同樣是離子狀態,隻是在磁場乾涉下和強力達到某種共通性,從而在近距離接觸反應粒子時,影響到後者的活躍性。
這是降低反應速率的過程。
如果調節材料的影響一直持續,那麼反應速度就會一直降低,而反應速度的降低同時會讓內部溫度降低,再反過來影響調節材料粒子的活躍性。
當調節材料粒子的活躍性,降低到產生影響場地的臨界線以下,其對聚變反應的影響就會消失。
這樣一來,核聚變反應又會快速增強。
整個過程就是——
反應速率增強——調節乾涉——反應速率降低——調節降低——反應速率增強……
這就形成了一個反複不斷循環的調節過程。
在外界環境不變的情況下,實現了內部反應自主控製、自主調節,並使得核聚變反應一直保持在平衡性闕值區間。
張碩一路都在思考核聚變的控製問題。
他當然不是要研究可控核聚變技術,實際上,可控核聚變也不一定比強於新的能源技術,研發投入和技術難度則要比新的能源技術高很多。
從技術難度以及成本的角度考慮,可控核聚變已經被淘汰了。
他考慮的是‘以穩定的強力環境來反過來製造電磁力’。
核聚變能提供穩定的強力環境,若是能找到強力和電磁力的反向關聯,就能夠以穩定的強力環境,源源不斷的輸出磁場或電力。
這樣就能製造出‘氫彈電池’。
當然,暫時還隻是一個思路想法,要製造出氫彈電池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,而其基礎中的基礎,是完成“電磁力、強力的數據和理論關聯”研究。
“這就是我們的新方向。”
在返回蘇東市以後,張碩馬上去了源點論研究中心,並在剛建好的研究中心一樓辦公室裡,召集理論組的核心人員說起了研究方向。
“我們已經完成了電磁力、引力的理論關聯,而新的方向就是研究電磁力和強力的關聯。”
“這個方向相對更難一些,但是意義重大。”
“不管是對於理論還是應用技術,都非常非常重要,實際上,這個方向上我們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,首先要解決的是底層的複雜邏輯構架問題……”
張碩認真的說了起來。
在場除了張碩,李劉雙悅以外,還有其他五個研究員,包括湯海益,郭華,還有劉明昆、蔣誌陽以及薛斌。
劉明昆參與過電磁力、引力的理論關聯研究,已經成為基礎力關係模型方向最頂尖的學者之一。
在理論中心確定成立後,張碩就邀請劉明昆來理論中心工作。
之前劉明昆是首都科技大學的教授,隻是參與了張碩的項目組,而現在收到邀請以後,他也下定決心來。
兩個多月時間,劉明昆結束了首都科技大學所有的工作,就正式加入了源點論研究中心,並成為理論辦公室的一員。
理論辦公室,也是源點論研究中心的核心團隊。
蔣誌陽、薛斌分彆來自高能所理論物理研究室以及科技大學物理研究中心,都是為了項目派過來參與理論和實驗工作的。
在引力製造實驗結束後,兩人受到張碩邀請也都決定留下來工作。
如果不算上張碩本人,理論辦公室就隻有五個名研究員,人數相對還是比較少的,但理論研究本來就不需要大量的人手。
那根本沒有意義。
這就像是研究一個數學問題,幾個人就已經足夠了,組建大規模的團隊,大多數人員也參與不了工作,而且內部還會變得混亂,對於根本無助於解決複雜理論問題。
……
在給理論辦公室確定了新方向的同時,張碩已經建立了兩個任務。
【任務二】
【研究項目名稱:電磁力和強力的理論關聯(難度評估:A)。】
【進度:25.321%。】
(剩餘進度需要科研幣數量:4750。)
——
【任務三】
【研究項目名稱:實驗支持電磁力和強力的數據關聯(難度評估:B)。】
【進度:20.732%。】
(剩餘進度需要科研幣數量:640。)
兩個任務看起來差不多,實際內容根本是南轅北轍。
第一個任務是電磁力、強力關聯的數學模型研究,和‘電磁力、引力的理論關聯’類似。
第二個則是實驗支持的數據分析研究,可以算作是‘數據挖掘’方向,根據現有的實驗數據,去分析出其他的數值關聯。
張碩是希望以此來找到關聯數值解組,若是能夠投到應用是最好的,無法投入應用也不損失什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