梳子和篦子是並不為人們所注意的小小生活用品,今天人們看起來極其普通,但是,如果仔細地想想,生活中卻又不能少了它,真想象不出,沒有梳篦,人類將會是怎樣的形象!
相傳,原始時代的人們披頭散發,乾活走路很礙事,隻好不斷地用手撩撥頭發,癢了就用手亂抓。黃帝時代有一位能工巧匠叫赫廉,他按照人們抓癢撩發的姿式,用骨頭、象牙、木頭等為原料,做成了五指梳,正當要加工改進時卻碰上了一場大戰,赫廉被俘了。他在俘虜營裡偷偷地加工象牙梳坯時被看守發現,誤以為他是在製作“妖物”圖謀作亂,因此被打入死牢次日斬首示眾。死牢的看守是皇甫,原也是位工匠,他問明原因後想放赫廉逃走,但赫廉不想連累他。於是,皇甫就幫助赫廉連夜加工成多齒木梳。天亮時皇甫將木梳獻給了黃帝的妃子螺姐娘娘,並說明了赫廉受的屈冤。螺姐試用木梳後覺得很舒適,便見黃帝說明了真相。黃帝傳令赦赫廉無罪,命他專製木梳,但令下時赫廉已被處死了。黃帝厚葬了他,並追封他為木梳始祖,任命皇甫為匠作首領監製木梳,並在常州的清水潭開辦木梳作坊。從此,製梳工藝在民間世代相傳,赫廉與皇甫被製梳工匠們公認為製梳業的始祖並加以供奉。
木梳是工匠們有意製造出來的,而竹蓖卻是一個囚犯在獄中無意發現的――這人便是陳千七。
陳千七是春秋時代吳國人,被關在延陵邑監牢裡。古時的監牢陰暗、潮濕、肮臟並且常年不見陽光,更不用說洗澡了。時間長了,囚犯的身上特彆是頭上長滿了大白虱子。陳千七被咬得睡不著覺,捉也捉不淨、梳也梳不出,直到早晨才睡著,早晨看守打裂了竹片才把他驚醒。陳千七看到地上的竹蔑心頭一動,就一根根拾起,按照木梳的樣子整齊地排緊,為了防止散落,又在中間加了一道橫檔,再從身上的麻衣上抽下麻線把竹蔑編牢,然後在石頭和鐵器上把齒口磨光,用來蓖頭發裡的虱子。竹笆的齒口密,彈性好,不但篦掉了大白虱,而且連頭發裡的汙垢都刮得很乾淨。
陳千七發明竹篦的消息傳到獄外,連封在延陵邑的吳太子也知道了。他下令放了陳千七,讓他去開辦延陵篦刀作坊,專製竹篦,招徒授藝。從此以後,竹篦與木梳齊名,成為常州的特產,陳千七也被公認為是製篦業的始祖。後來,隨著時間的推移,製梳與製篦合二而一成為梳篦業,這一行業的始祖自然就是赫廉、皇甫、陳乾七了。與其他行業一樣,他們也被作為製梳篦業的保護神而受到工匠們的供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