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起超漢中位於陝西省南部的秦嶺巴山之間,北倚秦嶺,南臨漢江,屬漢江上遊區。東與城固縣為鄰,南以漢江與南鄭縣分界,西與勉縣接壤,北與留壩相連。南北長三十七公裡,東西寬二十二公裡,總麵積五百三十八平方公裡。地勢南低北高,依次為平原、丘陵和山地。南部的平原是漢中盆地平原的一部分,占全市總麵積的三分之二,海拔約五百到七百米。北部的丘陵和山地,占全市總麵積的三分之一。
漢中盆地是漢江上遊最大的盆地。西起勉縣武侯鎮,東至洋縣尤亭鋪,長約一百一十六公裡,寬約五到二十五公裡,是由漢江及其支流衝積而成的階地平原。漢中市城區就處於漢中盆地平原的中部。由於緯度位置偏南和秦嶺對寒潮的屏阻作用。這裡氣溫較高,冬季也比較溫和,成為我國北亞熱帶的一部分,也是陝西省水熱條件較豐富的地區之一。地理景觀和人民的生產、生活習慣,具有顯著的南方特色,被稱為陝西的小江南。漢代以來,一直是陝南山區最大的農業中心和糧食基地。
漢中因漢江得名。作為行政建製名稱,始於秦。據《史記?秦本紀》載:“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(公元前312年),攻楚漢中,取地六百裡,置漢中郡。”設郡治於西城(今陝西安康)。東漢將漢中郡由西城遷治南鄭。從此,南鄭成為漢中的附郭首縣。直到1954年,漢中的行政首府一直設在南鄭。
南鄭的名稱起於西周。據《水經注》載:“南鄭之號,始於鄭桓公。桓公死於犬戎,其民南奔,故以南鄭稱。”
自秦武公十一年(公元前687年)置南鄭縣以來,除西魏一度改置光義縣外,隋唐至明清及民國,一直保留南鄭縣的建製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,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,即將南鄭縣遷治縣城東九公裡的鋪鎮,並劃出城區及近郊設置南鄭市。1954年,改南鄭市為漢中市。1961年9月劃定現在的轄區範圍。1964年8月改為漢中縣。1980年9月又改為漢中市。
漢中作為縣以上一級行政區域名稱,曾有過多次變動。東漢獻帝初平二年(公元191年),張魯占領漢中,建立了自己的政權,改漢中郡為漢寧郡。獻帝建安二十年(公元215年),曹操征降了張魯,改漢寧郡仍為漢中郡。隋文帝統一全國,為避其父楊忠之諱,於開皇元年(公元581年)改漢中郡為漢川郡。唐代又有梁州、褒州、漢中郡等多次變更。唐德宗李適於興元元年(公元784年),避朱之亂,逃到漢中,亂平返都時,為褒揚漢中,特用其年號詔改梁州為興元府。宋代未變。元初改為興元路。明太祖洪武三年(1370年),改興元路為漢中府。清代沿用這一建製。民國二年(1913年),廢府,改為漢中道;二十四年(1935年),改設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區,治南鄭縣。1949年解放後,將先在湖北省內組建的陝南行政公署,移治於南鄭市,統管今漢中、安康、商洛三個地區轄地;1951年2月撤銷陝南行政公暑,改設南鄭專區;1954年改為漢中專區;1966年改為漢中地區。
漢中為物產豐富、“四塞險固”之地。北有秦嶺屏障,南有巴山橫亙,漢江貫穿其中,棧道輻輳,形勢險要,可“前控六路之師,後據兩川之粟,左通荊襄之財,右出秦隴之馬”。這裡進可攻,退可守,曆來為兵家爭奪之要地。自漢代以來,便以引人注目的聲名載人史冊,湛稱曆代軍事重鎮。
漢元年(公元前206年),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,“王巴蜀、漢中,都南鄭。”他以此為發祥地,築壇拜韓信為大將,明修棧道,暗渡陳倉,一舉滅三秦,進而完成統一大業,建立漢家王朝。
三國時,先是曹操征張魯,據漢中。建安二十四年(公元219年),蜀將黃忠在定軍山前刀劈夏侯淵,趙雲在漢濱大破曹兵,劉備從曹操手中奪取了漢中,自立漢中王。蜀建興五年(公元227年),諸葛亮屯兵漢中,勸農講武,實行耕戰,六出祁山,北攻曹魏,曆時八年之久。
南宋時期,漢中為西部抗金重鎮。吳、吳兄弟以秦嶺為屏障,據守漢中三四十年,阻止了金人的南侵。
明天順元年(1457年),王斌發動的漢中農民起義,曾經攻占漢中,趕跑了明端王朱常浩。
太平天國時期,扶王陳得才、遵王賴文光等將領,也曾西進漢中,先後駐紮一年之久。
本世紀三十年代前期,中國工農紅軍曾在漢中的鎮巴、南鄭、西鄉、寧強等縣山區建立了蘇維埃政權。中共地下黨組織活動於漢中城鄉,為建立紅二十九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。
在這一幕幕曆史活劇中,登台演出的著名曆史人物及其重要活動,給漢中留下了異常豐富的古遺址、古建築、古墓葬、摩崖石刻、石窟造像等名勝古跡。
作為軍事重鎮的漢中,曆史上雖非帝王之都,但為朝廷所重視。以它為中心的漢中盆地,與周圍地區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係,曆史遺存甚多。其中以漢代及三國時期的遺存最為豐富,有古棧道、褒斜道石門、石門摩崖石刻、山河堰、古漢台、拜將台、飲馬池、武侯墓與武侯祠等。
古棧道位於秦嶺巴山之間的漢中盆地。古時南北交通極為不便,故有“蜀道難,難於上青天”的詩句。為了開辟從關中翻越秦嶺、巴山,通往巴蜀的通道,早在戰國時期,秦國人就在秦巴山區,依山傍水,修築棧道。所謂棧道,就是沿河修築的道路,在通過河彎的凹岸或斷崖絕壁處,鑿石架木而成。秦昭襄王末年已有“棧道千裡,通於蜀漢”的說法。秦國在秦嶺修的棧道至少有兩條。劉邦破奏後,受封漢王,由杜縣(今西安市長安縣境)南行赴南鄭,其路線約當後來所稱的子午道。後來由南鄭返關中,卻是經由勉縣,沿嘉陵江而上至陳倉的故道。到了漢代,由漢中至關中的棧道計有故道、褒斜道、駱道和子午道;由漢中到四川的棧道有金牛道和米倉道;由漢中到甘肅的棧道有白水道。共有棧道六條,真可謂棧道之鄉。這些棧道中,以興修於西漢中葉的褒斜道最為有名。修築這一條新道,原是想利用向南流入漢江的褒水(今褒河)和向北流入渭河的斜水(今石頭河)的水道,來運輸由漢江下遊集運到南鄭附近的漕糧。這條水道沒有通航的可能,但循水依山修成的這條棧道,南起褒穀口,北至斜穀口,要比經由陳倉的故道近便,因而成為以後很長一段時期南北往來的大道。米倉道是由南鄭向南翻越米倉山,到重慶這個古代巴國都城的大道。東漢末年,張魯為曹操所逼,就是從這等道南奔巴中的。這些棧道,在漢代以後的一千多年中,時興時廢,或部分改線。因此,現在保存的棧道遺跡,分歧較多,正是棧道演變曆史的實證,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山地交通的珍貴依據。目前保存較好的,首推留壩縣丁家村和閻王砭等地。
褒斜道石門是褒斜道南口的一個人工隧道,史稱石門。隧洞長十六米三,寬四米二,南口高三米四五,北口高三米七五。兩車在洞內可並行。石門開鑿於公元一世紀,始於漢明帝水平六年(公元63年),到九年(公元66年)四月成就,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曆史,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穿山隧道。開鑿之法,也確有創造性,是用“火焚水激”方法開鑿的。
褒斜道及其石門,自漢代以來,通而複塞,塞而複通,曆次修複多有摩崖石刻。古時行經褒斜道的車輛,都曾經過石門。人們目睹棧道、石門、古山河堰之偉大和褒穀山水之勝跡,常感受於懷,為文題記,或題詞留名,相繼鐫於石門洞內東西兩壁和洞外南北數裡的斷崖、陡壁、褒河岸邊及河床巨礫之上,形成了浩瀚的石門石刻。據1960年普查統計,共有摩崖石刻百餘方。其中有以漢魏石刻為主體的十三種摩崖石刻,唐宋以來已著稱於世,為曆代考古學家、書法家所推崇,譽滿全國,世稱“石門十三品”。這些石刻,以其時代之早,內容之宏富,書藝之高超,保存之完好,在全國是獨縣特色的。
山河堰是漢中地區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水利工程。漢初,丞相蕭何曾攔褒河水修堰,後為曹參所落成。因褒河一名山河水,故攔截褒河而築成的堰,又叫山河堰。其灌區包括原南鄭、褒城兩縣的部分地區。原灌區內多有祭祀蕭何、曹參的廟宇。在築堰的同,還興修了王道池、蒿池、月池、順池四大名塘,用以蓄水灌溉。這些水利工程,對發展漢中農業有重要作用,在全國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。三國時,諸葛亮屯兵漢中,踵跡增修。南宋時期,也多次重修。《宋史?吳傳》載:“至漢中,修複褒河古堰,溉田數千頃,民甚便之。”《宋史?吳傳》、《宋史?楊政傳》都有重修山河堰的記載,並有宋代《重修山河堰記》石碑兩塊和《重修山河堰》摩崖一方。
古漢台、拜將台和飲馬池相傳都是漢元年(公元前206年)劉邦駐漢中時的遺跡。位於市中心東南側的古漢台是劉邦的宮廷故址,台高六米,麵積約五千平方米,四周有高聳的台垣,砌以磚石,上有女牆,雄偉多姿。台內漢代的建築已無從稽考。宋代以後相繼建有許多亭台樓榭,主要有宋代的天漢樓(今之望江樓),明代的桂蔭堂、鏡吾池、洗心亭,清代的清暉亭,清末民國初的東華廳和民國十五年(1926年)建的竹林閣。望江樓為漢台的最高處,高簷飛角,甚為古雅。台上有一石鼓,相傳為劉邦的上馬石。被譽為漢中名勝之一的“月台蒼玉”,即指石鼓而言。
古漢台西南不遠,有拜將壇,也叫拜台。相傳為漢王劉邦拜韓信為大將時設的壇場。由南北兩座土台組成,高丈餘,麵積近八千平方米。劉邦破格起用人才的史實,經過世代傳頌,拜將台也遠近聞名了。
飲馬池亦名東湖,位於市內東南隅,西北距古漢台數百米,麵積六千多平方米,相傳為劉邦駐軍漢中時的飲馬處,故稱飲馬池。池周有磚砌花牆,西牆上現存清代石刻對聯:“神龍能作蒼生雨;飲馬常懷赤帝風。”池東南角的城垣上曾有清代建築的三台閣一座。
武侯墓即諸葛亮的墳墓。因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蜀漢國,生前被封為武鄉侯,死後諡為忠武侯,所以人稱他的墓為武侯墓。諸葛亮於建興十二年(公元234年)出斜穀攻魏,屯兵五丈原時卒於軍中。遵其遺命,葬於今勉縣城南的定軍山前。此墓距今已有一千七百餘年,雖曆經戰亂,卻一直受到人民的保護。
漢中為勉轄市,是漢中地區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現全市人口約四十萬人,其中城市人口由建國初的五萬多人增加到現在的十三萬人。
建國前的漢中是一座消費城市,交通比較閉塞,工農業都很落後。1949年解放時,僅有西京電廠漢中分廠及三秦麵粉公司的產業工人一百零八人,手工作坊七十多家。建國後,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,不僅傳統的製革和竹、藤、棕、草編織行業有了新的發展,而且根據當地資源、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,先後辦起了輕工、紡織、醫藥、造紙、機械、電力、采礦、冶金、化工、建材、服裝、釀造、食品、電器、儀表等各種類型的工業企業二百八十多個。主要產品有電機、機床、水泥、化肥、磷礦石、石英砂、原料藥品、布鞋、電石、手表、機製紙、燈泡、啤酒、桑蠶絲、皮革製品、紙板、刀具等四十多種。在工業生產中,輕工業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四分之三,對於滿足城鄉人民生活需要,繁榮市場,活躍經濟,起了重要作用。漢中已成為輕工業和機械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。
漢中地區農業曆史悠久,水利資源豐富,曆為兵家屯耕要地。早在西漢時期,就興修了山河堰等水利工程。民國二十八年(1939年)在古山水堰基礎上,修成了褒惠渠,灌溉平壩大片土地。建國以後,水利事業有了大發展。在漢中市境內,解放初期便修建了大量的小型塘堰,使有效灌溉麵積由1949年的八萬八千畝,擴大到十七萬畝;六十年代增修了武鄉四級抽水站和沿江抽水工程;七十年代建成了石門水庫及東乾渠。到八十年代初,已有小型水庫四十座,陂塘五百五十多口,總蓄水能力達一億三千萬立方米,另有配套機井五百八十眼,電力抽水站一百三十七處,小型渠堰五十四條。全市有效灌溉麵積達到二十七萬畝,占耕地麵積的百分之八十一。除山地和少部分丘陵地外,基本實現了水利化。加之推廣科學技術、農業機械和施用化肥,使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大為改善。農業生產目前仍以糧油生產為主。三十多年來,全市林地麵積增加了一倍,並因地製宜地營造桑園、柑橘、蘋果、油橄欖等經濟林。
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,農民生活普遍得到改善,農村經濟空前活躍起來。
漢中市是漢中地區的交通樞紐,運輸業相當發達。陽(平關)安(康)鐵路橫貫市區北部,連接寶(雞)成(都)、襄(樊)渝(重慶)兩線,是我國較早的電氣化鐵路乾線之一。市內有褒河、漢中、王家坎三個車站。位於北郊的漢中車站,是客貨彙合站,每天接待川流不息的旅客,源源不斷的物資、山貨從這裡轉運。公路有漢(中)白(河)、漢寶(雞)、漢川(成都)等乾線。市內乾、支線公路總長一百八十七公裡。公共汽車營運線路四條,長七十多公裡,各鄉政府均通汽車。民用飛機場在市區西南部,每周有六次班機通航西安。
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,帶來了文化、教育、醫療衛生事業的繁榮。全市現有漢中師範學院和陝西工學院等高等學校,學生兩千多人。有京劇、秦腔、漢劇、歌劇等戲劇院以及電影院、俱樂部、博物館、圖書館、文化館等文化藝術和娛樂設施。醫院和病床都有很大增加。此外,體育運動也在城鄉普遍開展起來。
漢中城市建設的發展,是在原有骨架的範圍內,依托現狀,合理規劃,填空補齊,由內向外逐步發展的,並以舊城與火車站之間和東關地區為建設的重點。城市新建築以五層為主,給城市增加了立體感,豐富了街景。在市中心、蓮花池公園和體育場,構成麵積較大的輪廓線低下的區域,給人以明快、清新、活潑的感覺,能使人視野開闊,心曠神怡。
現在,漢中市人民正在結合一城多鎮的地理特點、經濟現狀和發展的可能,積極發展輕工業和農副業產品加工業,合理布局城市,協調城鎮發展比例,努力把漢中市建設成為一個現代化中等城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