蘭州_資料存放處_思兔閱讀 
背景色:字体:[]

蘭州(1 / 1)

劉滿蘭州是甘肅省省會,全省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和交通中心。它不僅是一個新興工業城市,而且是一個有著悠久曆史的古城。

蘭州位於甘肅省中部、黃河上遊的河穀中。四周群山環抱,黃河流經其中。這裡地處內蒙古高原、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的交接外。在蘭州以西、以東地區,有的地方岩層堅硬,河水不易下切,形成了一些峽穀,例如著名的劉家峽、鹽鍋峽、八盤峽、桑園峽等。而蘭州附近,地層比較鬆軟,河水側蝕比較容易,河水長年累月地衝刷和泥沙堆積,久而久之,就形成了蘭州盆地。

古代蘭州盆地的自然條件是十分優越的。據《水經注》記載,金城縣城的南山有個梁泉,還有一段關於梁泉形成的傳說。據說有個叫梁暉的人,他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後代,因被羌人圍困在金城南山,沒有水喝,於是將自己手執的榆木鞭豎在地上,宰殺青羊祈禱。結果奇跡發生了,南山頓時“神泉湧出,榆木成林”。後來人們又將這一傳說附會在漢代名將霍去病身上,演化為另一傳說。傳說霍去病討伐匈奴途經蘭州城南的皋蘭山,士兵口渴,霍去病以鋼鞭擊山,皋蘭山上出現五個泉眼,這就是今蘭州城南的五泉山。這些傳說都說明古代蘭州城南的山上,樹木成林,泉水淙淙。而且今蘭州城南的階地,土質肥沃,宜於耕收。這些階地南靠樹林茂密的皋蘭山,北臨黃河,無論采集、漁獵、放牧都是十分便利的。另外,蘭州盆地的氣候也非常宜於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勞動。這裡沒有酷熱的暑天,而且夏季短促;冬季雖然比較長,但因為四麵環山,尤其是祁連山東段擋住了北方的寒潮,所以比較溫和,加之日照充足,晝夜溫差大,對於多數農作物的生長都是有利的。因此,遠在距今四五千年以前,蘭州盆地的河穀階地上已經有了古人類生息。

蘭州自古就是一個民族雜居的地方。春秋戰國時期,這裡是我國西方的羌人駐牧地。秦始皇統一中國後,在今蘭州黃河南岸修建長城,當時蘭州地屬隴西郡。漢朝控製河西以後,為了徹底隔斷北方匈奴和西方羌人的聯係,漢昭帝始元六年(公元前81年)。又取天水、隴西、張掖三郡各二縣,設置了金城郡,與酒泉、張掖、郭煌、武威合稱河西五郡。金城郡共轄十三個縣,其中的金城縣就設在今蘭州城區南。它之所以被命名為金城,正如《水經?河水注》所說,“金者取其堅固也,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。”由此可見,最初的金城縣完全是一個軍事要塞。

出於鞏固邊防的需要,秦漢兩朝都向金城一帶大量移民,同時鼓勵軍民開荒種田。大批的移民和守邊士兵,帶來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,也帶來了引水修渠和灌溉技術,使原來大片的牧場開墾為農田,大大促進了金城農業生產的發展。據《漢書?趙充國傳》記載,漢宣帝時,金城每斛糧食的價格是八錢。糧價的便宜,說明當地農業生產的發展。

漢朝開通河西走廊以後,蘭州就成了“絲綢之路”上的重要渡口和交通樞紐。當時由長安到西域的交通線路有幾條,其中一條就是經由蘭州的。它從長安出發,溯渭水西行,沿千水西北行,越隴山到今甘肅天水,再沿渭水西行到臨洮。由臨洮到蘭州,從蘭州過黃河,西北經河西走廊到新疆。這條路線經過的地方,大多是郡縣治所,人口比較稠密,在交通設施、生活和安全方麵,均比其他線路要好一些。因此,經由蘭州的路線,在漢唐之際,逐漸成為最重要的一條。可以想見,兩漢同西域的頻繁交往,對金城的經濟、文化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。

東漢末年,由於地方官吏豪強對這一帶的羌人侵奪奴役,無所不為,激起了羌族人民反抗東漢統治者的鬥爭。當時連年不斷的戰爭,“邊民死者不可勝數”、“士卒不得其死者,白骨相望於野。”加之“金城、隴西地震,二郡山岸崩,地陷”,“金城河水溢”等自然災害,使金城遭到了極大的破壞。西漢時,金城郡所轄的十三縣,有三萬八千多戶,約十五萬人,到了東漢順帝時,金城郡所轄的十縣中,僅有民三千八百多戶,一萬八千多人。前後對比,東漢金城郡的縣城減少了三個,而戶口、人數隻有西漢時的十分之一。

建安年間,曹操平定了金城一帶,並任命蘇則擔任金城太守。據《三國誌?蘇則傳》記載:蘇則到任時,金城全郡“戶不滿五百”,隻有西漢時的百分之一二了。蘇則到任以後,號召流民回鄉生產。他關心民生疾苦,“親自教民耕種”,“與民分糧而食,旬月之間,流民皆歸,得數千家”。蘇則還注意安撫當地少數民族,“招懷羌胡,得其牛羊,以養貧老”,發展民族貿易。在他的鼓勵下,先後返回金城郡的羌族就有“三千餘落”。蘇則的這些作法,贏得了人們的信任,也調動了群眾的生產積極性,結果獲得了大豐收。蘇則還率兵平定了河西地區的叛亂,使一度受阻的“絲綢之路”暢通。總之,蘇則是一個在蘭州城市發展上有貢獻的人物。

曹魏和西晉時期,金城得到了恢複和發展。但隨之而來的是東晉十六國時期長時間的大分裂。金城一帶作為戰場長達一二百年之久。這期間,金城和黃河流域,都是“生民道儘,或死於乾戈,或斃於饑饉”,勞動力的損失和生產的破壞,都是十分嚴重的。直到北魏統一北方以後,金城一帶才比較安定些,到了隋唐時才得到了較大的發展。

隋唐兩代都把確保“絲綢之路”暢通、密切同西域的關係,作為當時的重要工作之一。蘭州不僅是由長安西去河西、西域的重要通道和渡口,也是當時由青海進入西藏、印度的通道,而且是河西諸郡和河湟地區的後方和屏障。因此,蘭州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和交通上的地位就變得很重要了。

隋文帝開皇元年(公元581年)正式設立蘭州。開皇八年(公元588年)又設置蘭州總管府,唐代為蘭州都督府,治所均在金城縣(今蘭州城關)。因蘭州城南有皋蘭山,所以取名蘭州。蘭州一名起於隋代,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年了。隋煬帝大業初年,改金城縣為五泉縣,因城南皋蘭山麓有泉五眼而得名。當時的五泉縣城在今蘭州城關稍南,南倚皋蘭山,北臨黃河,依山傍水,形勢十分險要。城北黃河北岸就是金城關(今蘭州中山橋西)。金城關是漢代舊關,周武帝時設金城津(渡口),隋開皇十八年(公元598年)又改為金城關。唐天寶十三年(公元754年),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在《題金城臨河驛樓》一詩中這樣描寫了金城關:“古戍倚重險,高樓見五涼。山根盤驛道,河水浸城牆。”詩中的古戍即金城古關,因該關南阻大河,北臨崇嶺,故謂之重險。關城壁立於黃河之濱,控扼山河之間蜿蜒曲折的驛道,沿驛道向西北,就是十六國時爭雄角逐於河湟和河西地區的五涼,即前涼、後涼,南涼、北涼和西涼。蘭州古城,金城雄關,一南一北,夾河而立,由此可見當時蘭州在政治、軍事上的重要地位。

唐代開元、天寶年間,蘭州是西北邊地的軍事重鎮,政府派兵駐守,廣開屯田,以解決邊防軍的糧秣。同時,蘭州一帶還是唐朝的監牧地,即官辦的養馬場。這樣,就大大促進了蘭州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。據《通鑒》記載,天寶年間,蘭州一帶“閭閻相望,桑麻翳野,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”。直到唐穆宗長慶元年(公元821年),“蘭州地皆粳稻,桃李榆柳岑蔚”。

隋唐時期,中原地區和西域的經濟、文化交流是很頻繁的,蘭州也就成為中外友好使者的必經之地了。隋大業年間,西域派遣使者到長安朝貢的就有三十餘國,這些使者大都是經由蘭州到長安的。高昌國王伯雅,金城榆中(今蘭州榆中縣)人,於大業五年(公元609年)親自朝見隋煬帝,而且娶華容公主為妻。伯雅之子文泰,於貞觀四年(公元630年)到長安朝見唐太宗,並於貞觀九年(公元635年)在蘭州修建了寶塔寺,有十三層木塔一座。寺位於今木塔巷,1874年焚毀。唐代“萬國來朝”,由“絲綢之路”經蘭州到長安的西域各國的使者一定是很多的。當時,我國著名的僧人玄奘、邊塞詩人高適、岑參,還有唐朝派往吐蕃的使者劉元鼎等,都是經過蘭州西行。高適在《金城北樓》一詩中,用這樣幾句描寫了蘭州的風光:“北樓西望滿晴空,積水連山勝畫中。湍上急流聲若箭,城頭殘月勢如弓。”總之,隋唐時期,蘭州已由一個普通的縣城,發展成為一個在政治、經濟、軍事和交通上起著重要作用的都會了。

安史之亂以後,唐朝衰落。唐代宗廣德元年(公元763年),蘭州一帶落入吐蕃之手。這種局麵,經過五代,一直延續到北宋建立。十一世紀六十年代,蘭州又為西夏占據,宋神宗元豐四年(公元1081年)才被收複。在這長達三百多年的歲月裡,蘭州人民飽嘗了戰爭的苦難。

宋朝收複蘭州後,在蘭州古城設置了蘭泉縣。當時蘭州黃河以北就是西夏的勢力範圍,因此蘭州就成了直接麵對西夏人的軍事重鎮。每到冬季,黃河結冰,西夏人就來進犯。當時的“蘭州古城,東西約六百餘步,南北約三百餘步”。為了抵禦西夏的進犯,宋朝在舊城之北的黃河南岸展築北城。擴建的北城“城高三丈,池深一丈五尺,周六裡三分,三麵土築,北麵磚,下臨黃河,建四門,上各建層樓戍鋪”。北城建成後,即將南城廢棄。同時,招募士兵,大開屯田,而且招撫西蕃族。據史書記載,自修建北城之後,“羌人相繼降順者已數萬帳”。另外還擴建了金城關,使之成為“長千步以上”的關城,在金城關與蘭州城之間的黃河上架設了浮橋。這是蘭州曆史上最早的浮橋,它比人們熟知的明代修建的浮橋要早三百年。

自南宋以後,蘭州又成宋、金爭戰的地方,直到元朝建立。宋、金、元時期,蘭州都是一州的首府。明朝時,蘭州城也是蘭州的首府,而且是蘭州衛的駐地。明惠帝建文元年(1399年),牛元璋的十四子、肅王朱移駐蘭州。從此,蘭州在西北的政治、經濟軍事和交通上的地位又重要起來。

朱的職責是主持“甘州五衛軍務”和“督軍屯糧”,而且還設苑馬寺於陝西、甘肅,這就促進了蘭州一帶的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。蘭州自古少雨,明時開鑿渠道,引蘭州城郊的阿乾水灌溉土地。蘭州人段續引進了水車,“倒挽河水,以灌田畝”。在難以引水灌溉的地方,鋪壓“沙田”,即在土地上鋪幾寸厚的沙子和礫石,防止水分蒸發。這些水利設施和耕作技術,使農田的產量大大提高了。

明朝初年,在蘭州城西又造浮橋。洪武十八年(1385年)在金城關下正式修建了鎮遠橋。這座橋是用鐵索聯接二十四艘大船而成的浮橋,兩岸各用兩根鐵柱固定。每根鐵柱“長一丈八尺,徑一尺五寸”。這座浮橋曆時長達五百多年,直到清宣統元年(1909年)蘭州鐵橋建成才被拆除。這座浮橋的建成,使蘭州成為聯接中原和青海、新疆和西藏的交通樞紐,有力地促進了中原與西北各地的貿易。

因為蘭州在西北的地位日漸重要,所以蘭州城垣的擴建也就成了必須解決的問題。蘭州舊城“周六裡多”,明朝宣德年間,自城西北至東北增築外郭,“凡十四裡多”。正統十二年(1447年)又自城東至北增築郭城“七百九十七丈有奇”,而且修建郭門九座。經過這兩次修建,蘭州城垣就定形了。

蘭州在明代時屬陝西省臨洮府。康熙七年(1668年)分設甘肅省,治所在蘭州。乾隆三年(1738年)廢臨洮府,設蘭州府,並在蘭州城關設皋蘭縣為府治。這樣,蘭州不僅成為領屬二州、一廳、四縣的蘭州府的首府,而且成為甘肅省會。乾隆二十九年(1764年),因“西陲用兵”,陝甘總督也移駐蘭州。當時甘肅“兵額獨多於他省”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年),在今城西南華林山築華林山城,作為軍營,並在城南龍尾山建四座墩堡,以加強蘭州城防。總之,清代蘭州在政治、軍事上的地位空前重要起來了。

清代,蘭州的工農業、商業、交通和文化都得到了發展。繼明代之後,清朝政府繼續開發水利,廣興屯墾,而且發展與少數民族地區的茶馬交易。同治十年(1871年),陝甘總督左宗棠在蘭州設製造局,“雇廣東工匠用泰西機器製造洋槍洋炮”。光緒五年(1879年),左宗棠利用西北盛產羊毛的條件,又於蘭州設“甘肅織呢總局”,購買德國機器,雇傭德國技師生產毛呢。這是我國第一個機器毛紡織工廠。宣統元年,又在蘭州城北建成鐵橋,即現在的中山橋,這是我國黃河上較早的鐵橋之一。另外,還設有貢院、書院、電報局等。

早在清初,甘肅就發生過回族人民的反清鬥爭。同治年間,又一次爆發了回族人民的反清鬥爭。當時,“陝、甘頻年兵燹,孑遺僅存,往往數十百裡人煙斷絕”。在這之後的幾十年裡,蘭州人民飽嘗了貪官汙吏的剝削和壓迫之苦,經曆了軍閥混戰的漫長歲月,蘭州城也變得破敗不堪了。

舊蘭州是一個沒有自來水,沒有地下管道,沒有柏油馬路,更沒有鐵路的“四無”城市。當時的工業就是瀕臨倒閉的織呢廠和機械廠,還有幾家製肥皂、皮革的小作坊。現在,蘭州建城區已由建國初的十六平方公裡,發展到一百四十六平方裡,人口也由十七萬人發展到百萬人以上。工業建設突飛猛進,已初步建成我國西北的工業基地,以石油、化工、冶金、電力、毛紡、機械製造、中成藥等工業而聞名全國。隨著生產的不斷發展,蘭州的交通運輸事業也迅速發展,今日的蘭州,鐵路、公路縱橫交惜,在黃河上修建了許多座大橋,已成為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。蘭州市政建設也突飛猛進,現在己是一座高樓林立,道路通暢,生活方便的現代化城市了。


最新小说: 抄家流放後,我拉著敵國皇子假成親 循規蹈矩能叫重生嗎? 我在修仙界做天使投資人 從送子鯉魚到天庭仙官 權臣貴妾 夫人重生要和離,禁欲權臣急紅眼 劍尊葉玄葉靈 E小調雪後 隻要我死遁夠快 末日神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