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公亮說的蘇易簡是什麼人?
那是太宗朝的人物,太平興國五年的狀元。
他身上有多項宋朝的官場記錄至今也無人打破,如最年輕的知製誥(二十六歲),最年輕的翰林學士(二十八歲),最年輕的參知政事(三十六歲)。
蘇易簡升遷如此迅速,固然有他是狀元出身,且深受太宗皇帝信任的緣故,但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當時宋朝官製還不成熟。
開國初期,皇帝權力大,在用人上還是比較隨心的,官場規矩上也少了很多方麵的條條框框。
而且太宗時的知製誥地位絕不同於今日的知製誥。
首先沒有封駁的權力,這是仁宗朝時,富弼開的先例。其次知製誥這職名是終身的,就算外任這個頭銜也允許帶出去。
就好比知縣與縣令,知縣是京官出身,才能叫知縣,而縣令一般都是選人。
但出領大州外藩,有知製誥銜名與普通朝臣完全就是兩個檔次。
可是即便如此,蘇簡易二十六出任知製誥的記錄,也可謂是後無來者了。
官家問章越幾歲時,推舉章越的曾公亮毫不猶豫地答道:“章越嘉右六年十七歲中得狀元,如今正好二十六歲,與蘇易簡同齡。”
官家心道章越也為官快十年了,他微微點頭道:“善。”
王安石道:“章越雖合用,但沒有外任過,若授知製誥,那便為一方帥臣都不在話下,這不是朝廷磨礪用人的典章。臣舉一人,司封員外郎直史館蔡延慶文辭具佳,可出任此職。”
這日在殿上修起居注,記錄官家與大臣言行的正是蔡延慶。
蔡延慶聽王安石推舉自己不由一愣,但礙於身份此刻又不能說話。
去年官家本要用蘇軾修起居注,但因王安石反對而罷,故而改由蔡延慶,孫覺修過起居注。
算一算,擔任過修起居注,但還未知製誥的就陳襄,章越,蔡延慶,但孫覺剛因反對青苗法被罷,故而也沒有人提及他。
似韓絳這樣二府官員上任都有向官家舉人的權力。
張方平回朝時向官家就推舉了蘇軾和李大臨。蘇軾不合王安石的意,但李大臨就被重用了。
而韓絳隻推舉了章越。
對於王安石提議的蔡延慶,司馬光反對說蔡延慶並非是進士高選,為官家起草製誥恐怕是力有未逮。
一下子三名官員各有缺點,
陳襄各方麵都無可挑剔,但反對過青苗法。
蔡延慶不是進士高選,又兼司馬光放出話來,恐怕學士院考試沒辦法過。
章越則是沒有出任地方的資曆。
議了半日,最後宰執們拿出一致意見。
陳襄為知製誥,蔡延慶,王益柔直舍人院,同時讓原先知製誥的馮京回朝,以翰林學士的身份起草外製。
而章越仍舊修起居注。
當日殿議後,司馬光有些一瘸一拐地走出大殿,他膝蓋生瘡行動非常不便,但即便如此他依舊在朝堂上與王安石爭得寸步不讓。
韓絳與王安石走在另一旁,韓絳資曆在王安石之上,但事事皆以王安石為馬首是瞻。
王安石看了司馬光行動不便的樣子,嘴角動了動,卻沒有問候的意思,徑直走了過去。
正如司馬光與王安石來信說得那般,王安石為參政後,二人已是不通往來一年多了。
王安石對韓絳問道:“曾相公為何突舉章度之為知製誥?”
韓絳道:“是否眼下沒有更合適人選?”
王安石略一思索搖頭道:“非無人也。”
韓絳知王安石用意,今日推舉知製誥人選時,韓絳便沒有幫章越說話。
因為韓絳認為眼下知製誥並非是一個良好時機。
比如在李定的詔命上,章越怎麼辦是拒絕還是接受?
章越接受了,士大夫們肯定是抨擊!這代表章越屈從於君權與相權。
但若是拒絕了,那麼一向深受信任的章越,無疑令官家不悅。帝心卷顧永遠是金,仕途升遷再好也隻是銀,若讓官家埋下了不信任的種子,就是得不償失了,而且章越還很有可能成為上任時間最短的知製誥。
韓絳故意不提章越,可是曾公亮卻提了,這顯然是挑撥章越杠王安石,甚至還要拉韓絳下水。
如今朝堂上呂公著,孫覺先後被罷後,韓絳,韓維兩兄弟可謂最堅定支持王安石的人。
而吳充,章越又是與韓絳兄弟在一條線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