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等著這句話了。
十位大廚馬上抄起筷子,夾了一片放進嘴裡。
仔細咀嚼、品味、思索,臉上又浮現出問號,眉頭又皺起來了。
是懷疑的那種。
《新味》的導播儘職儘責,將每位大廚的微表情清新的展現在了屏幕上。
無數觀眾也疑惑了,咋回事?還有變化?到底是什麼嘞?
大廚們沒有吭聲。
而是招招手,讓自己的助手們也都嘗嘗。
幸虧準備的多,每組都分到一盤,助手們紛紛拿起筷子夾起一塊放進嘴裡。
很快,國宴大廚徐記聲團隊的一個年輕人驚呼出聲,“這肥肉真入味,肥而不膩入口即爛。”
“肥肉?”徐記聲遞過去一個眼神,什麼意思自己體會。
年輕人臉上又一紅,馬上低下頭。
知道自己說錯話了。
而他的話,已經清晰的傳了出來。
畫麵轉向評委席,評委們又一次和觀眾同步,麵露疑惑竊竊私語。
前排有人舉手說道:“剛剛分析的不是蘑菇麼?是說入口之後又變成肉了麼?”
畫麵再轉回大廚一方,高柄義義代表回答說:“確實如此,口感,滋味,與肉一模一樣,而且是最精湛廚藝烹飪出來的最細膩豬肥膘肉。”
此話一出,評委們一邊覺著果然如此,一邊又覺著非常震驚,到底用的什麼方法,騙過了如此多的大廚,把肉認成了蘑菇?
還是剛剛那位評委,急急問道:“果然是肉對麼,不是蘑菇?”
高柄義擺擺手,“是肉,同時還有很濃鬱的蘑菇鮮味,我感覺還是蘑菇。”
廣東十大名廚林壤明接口道:“如果不是事先看過,蒙著眼品嘗的話,我會認為是用菌菇湯蒸煮後的豬肉。”
“也可能是風味配對,將切片的豬肉與各種菌菇混合,疊加放置一段時間,使其具有菌菇的風味。”周曉彥提出了另一種想法。
到底是理論大師,懂得真多。
風味配對是西式烹飪技巧,即便在西餐也很少見,中餐幾乎沒有。
比較有名的是巧克力藍紋奶酪,還僅限於羅克福爾地區。
聽到周曉彥這麼說,遼菜怪傑劉文傑還有些不好意思了,說道:“我還以為是從小一直用菌菇喂養的豬,菌菇的風味物質無法全部吸收,積累在了脂肪層。”
反正從林壤明開始,大廚們越來越傾向於這就是肉,隻是不知道用什麼方式融進了蘑菇的鮮味。
應該說,融進了如此多的蘑菇風味。
這點比較難。
但幾乎已經拋棄了蘑菇的想法。
原因嘛,這些人都是廚師。
人都說眼見為實,但對廚師,特彆是大廚來說,眼見不一定為實,烹飪技法中有太多太多把一個食物變成另一個食物外形的技法了。
最常見的就是仿葷菜,或者叫素菜葷做。
比如素火腿、素蝦仁之類,在高手手裡,能夠跟真蝦仁一模一樣。
反過來其實也有,叫做以葷托素,比如雞豆花,用雞肉和雞蛋做成豆花模樣;還有胡蘿卜培根;菠蘿蜜仿手撕雞等等。